医药之梯,一个专业的医药人才招聘网站!
, 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医药动态 > 正文

跨国药企拥抱中国本土创新

时间:2021/08/13来源:阅读:627

  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正式启动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该中心采用了跨国药企中首个「三合一」业务模式,集学术合作(跨边界研究)、业务拓展及许可、风险投资于一体,致力于将中国创新带入勃林格殷格翰药物发现价值链。按照勃林格殷格翰的计划,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将帮助它未来75%的上市产品成为同类第一,50%的产品有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参与。

  无独有偶,罗氏在7月6日宣布启动专门面向中国的「消化道肿瘤免疫联合治疗合作专项计划」。该合作专项计划将用于支持中国创新型企业合作研发针对消化道肿瘤的新疗法。罗氏将提供包括资金、免费研究药物以及研发策略等在内的多种支持。

  如果往前追溯,我们实际上可以发现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创新进行合作的案例渐成主流,目前公开的已经至少有默克、礼来、赛诺菲、阿斯利康、诺和诺德、强生、勃林格殷格翰、罗氏等7家跨国药企宣布以「中国创新中心」或「创新开放平台」的方式积极探索与中国本土创新公司或项目的合作。

  趋势的背后,则是中国的医药市场环境自201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跨国药企来说,一方面受到了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其过专利期原研药或面临被替代和降价的风险,销售收入也或受到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简化创新药审评程序和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申报流程、取消进口化学药品的口岸检测、强化专利保护、加快新药纳入医保等鼓励创新药研发上市的政策陆续出台,风险投资对创新药研发爆发出空前的热情,又给予了跨国药企新的机遇。

  如何让创新药研发更好地在中国本土化,成为跨国药企拥抱中国市场必然需要考虑的事情。

  跨国药企纷纷关闭中国研发中心

  跨国药企之前在中国进行创新药的开发主要以「研发中心」的方式进行。从2005年前后开始,罗氏、辉瑞、阿斯利康、礼来、赛诺菲、诺华等跨国药企相继投资数十亿美元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但是跨国药企当时设立在华研发中心,更多是出于维持自己全球竞争力的目的以及在中国市场需求驱动下进行的技术转移,同时看重中国相对低成本的人才和研发资源。

  虽然这些研究中心通常是针对中国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来定制药物研发,被形容为跨国药企「in China,for China」研发立场的基石,但是它们在中国的研发活动只是跨国药企全球研发战略的一个后期地域延伸,很少有药企把中国市场列入到早期临床开发计划之中。当然,彼时低下的药品审评效率也阻遏了跨国药企在中国布局早期研发项目的热情。

  时移世易!随着中国市场在跨国药企全球业务版图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制药产业政策巨变激发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力并由此带来了更激励的市场竞争,跨国药企也开始意识到过去的「研发中心」无法适应当下的中国市场竞争节奏。从2016年开始,多家跨国药企开始陆续宣布关闭其在华研发中心或部分研究部门。例如:2015年艾伯维裁撤在华肾病研发中心、2016年诺华宣布关闭细胞和基因疗法部门、2017年9月礼来制药宣布关闭其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同年11月,GSK宣布关闭其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瘦身」背后,有观点认为研发效率低下、投资回报率下降、人才流失是导致在华研发中心被全球总部放弃的重要原因,并且这种「瘦身」现象还将持续下去。但也有观点认为,此举主要是跨国药企基于全球战略,重新调整在华本土研发项目及进程的重要决策。

  但无论如何,眼下一个很清晰的结论是,跨国药企并没有选择将研发活动脱离中国市场,反而是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与中国本土创新进行合作,而且是有极大的意愿是在更早期、甚至更源头的阶段就与中国创新项目合作。

  中国创新中心渐成风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默克、礼来、赛诺菲、阿斯利康、诺和诺德、强生、勃林格殷格翰、罗氏等7家跨国药企在中国成立创新中心或开放创新平台,希望以此更早接触到中国本土的创新项目。据观察,其创新合作模式主要包括:1)主动与中国本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生物技术公司等合作发现新技术、新靶点和新疗法;2)通过授权许可交易,加大与本土药企在研发上的合作力度;3)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更早介入中国本土创新药物的研发前沿。

  在主动寻求外部合作方面,目前有多家跨国药企针对各自不同的产品板块来寻找合作伙伴,以集中精力、资源聚焦其核心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业务。例如:2018年3月15日,礼来在上海新设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LCIP),旨在通过与本土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学术机构等协作和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糖尿病、肿瘤学和免疫学等领域早期新药研发。

  2019年10月21日,罗氏制药的全新上海创新中心建成落地,是在原有研发中心的基础之上再投资8.63亿元升级而成,聚焦于研究与早期开发免疫、炎症及抗感染疾病领域的创新型药品,同时也是罗氏针对乙肝的研发中心。昨日正式启动的专门面向中国创新的「免疫联合治疗合作专项计划」则聚焦在消化道肿瘤领域。

  授权合作是目前跨国药企使用频率最多也是最成熟的中国本土化创新研发之举,越来越多的早期项目授权开发也体现了跨国药企对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认可。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收录的国内医药项目l***nse in交易案例可以发现,截至2020年4月6日,近5年国内引进创新药项目共200个(涉及交易186笔),占到全部引进项目的85%。其中,从项目所处阶段来看,早期的创新药项目一直比较受到青睐,数量逐年增加。在2019年的创新药项目交易中,涉及早期项目的交易数量占比达到了5******>

  在风险投资基金领域,礼来是目前最具代表性也是*作最成功的跨国药企。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自2015年以来,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投资近26家本土企业,覆盖肿瘤、罕见病、感染、血液等16个疾病领域,投资总额超10亿美元,更是投出了信达生物、贝达药业、康希诺、传奇生物、荣昌生物等多个中国头部的生物医药公司。礼来亚洲基金这样的成绩自然也引得了其他跨国药企的效仿。

  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的国内投资项目

  来源:医药魔方InvestGo

  此外,还有多家跨国药企着手对本土早期初创企业或个人进行培育孵化,更早地介入到中国本土药物研发中。其中包括:2018年2月7日,默克设立中国创新中心,任命其战略与转型副总裁孙正洁带领专门的团队去探索新技术、打造新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为本地人才和合作伙伴提供创意构思、创新孵化和多种培训,以应对在中国市场发展中碰到的难题,加速创新项目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进程。

  2019年11月7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其创新大赛正式在中国启动,旨在发掘一批具有潜质的本土初创企业和个人,对其展开全方位互动与合作,并且最终评选出的5位优胜者将获得由勃林格殷格翰派出的「导师团」提供的1对1专业辅导,帮助其解决公司发展中遇到的「成长烦恼」和提供商业发展建议;第1名还将获得ATLATL创新研发中心1年实验室的免费使用权及第2年租金减免50%。

  2020年6月9日,赛诺菲宣布对全球性风险投资基金凯辉创新基金进行战略投资,为全球立志用创新科技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变革的创业者提供支持。

  结语

  从早期的研发中心到如今的创新中心,从被动的技术转移到如今主动与中国本土创新合作,中国制药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促使跨国药企做出在华研发策略转变的外在因素,更深层的因素则是跨国药企必须真正做到「in China,for China」,更加贴合中国本土的创新环境和临床需求才能赢得中国庞大的市场蛋糕。


相关资讯

更多»

医药之梯

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2009347号-3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46号 人才服务许可证:33010100057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Olink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反馈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