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之梯,一个专业的医药人才招聘网站!
, 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聚焦 > 正文

副院长走了,最后一条朋友圈泪目

时间:2021/12/07来源:医药之梯阅读:436

距离2022年还有35天时,47岁的他走了,最后一条朋友圈是「凯旋」。

 
连续14天抗疫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沙琳在私家车的车座上睡了一觉后,再也没醒来。
 
兴许他是太累了。
 
2019年12月1日至今,2年零6天。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在试图给我们留下点儿什么:对倒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思念;对生命的重新探索;对医护关系的重新定义;抑或是给世界留下中国的抗疫经验:「chinaresponse to covid-19」。


图片
图:沙琳躺在地上,女儿正往他脸上抹面膜。“涂面膜、抹唇膏,他*随她摆弄,女儿开心得不得了。”
 
 
「不能睡,还有事儿没处理完」
 
11月26日7时,沙琳走出家门,谁承想,再也没回来……
 
据沙琳妻子回忆,11月25日,是沙琳近20天回家最早的一次。
 
25日晚上7点多到家的沙琳,刚进门电话就响了,鞋都没来得及换,站在家门口的地垫上讲了一个多小时电话,随后坐在沙发上闭着眼说:「我太累了」。
 
妻子让他早点睡,沙发上眯了会儿的沙琳起身说:「不能睡,还有事儿没处理完,明早还要开紧急会议。」
 
工作到晚上10点多,沙琳说实在坚持不住了。
 
当时女儿学习完到客厅,他摸着女儿的手说,「**这阵子实在太忙了,有日子没和你好好说话了。」
 
两人挤在沙发上,说了一会儿悄悄话。
 
最后也没洗漱,倒在床上就睡了。
 
这是沙琳这些天来,唯一一次与家人好好说了几句话。

图片

沙琳与同事探讨患者病情
 

时间倒回到20天前。
 
11月3日,大连发生疫情。
 
11月15日,经国家卫健委专家组论证,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决定征用筹建中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大连康复中心」,承担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隔离医学观察和康复治疗的重要任务。
 
11月18日,「大连康复中心」正式启用。
 
虽然病房达到入住条件,但相关的医疗救治设备、防疫物资及医用耗材等,都需要从零开始准备。
 
沙琳作为大连康复中心医疗保障组副组长,带人3天内紧急筹集医疗设备及防疫物资200余种,迅速建立起物资管理流程、制度。
 
妻子回忆说,每天沙琳早晨天蒙蒙亮就出发,晚上都不知道几点回来的,这种状态,妻子曾不解问他:「这是要累坏的节奏啊?」。
 
沙琳回复说:「我是普兰店人,我想为家乡多做点有意义的工作。」
 
11月17日,沙琳依旧回来很晚,但明显很兴奋:「今天终于配齐一个病区的医疗物资,可以收患者啦」
 
那天,沙琳的微信步数显示:21000步。

图片

图:大连康复中心工作人员迎接第一位康复人员入院(左四为沙琳)

 
同样是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响起,但在11月26日,没有人打通沙琳的电话。
 
医院司机许兴隆在停车场沙琳的车里找到他,呼叫没人反应,侧躺在驾驶座上,手机掉落一旁。


10个多小时的抢救,也许本想在车里稍微休息一下的沙琳,再也没有醒来。


从殡仪馆回来,女儿给沙琳发短信:「***我和妈妈到家了,你放心吧,我会尽我所能照顾好妈妈」、「我永远爱你,你永远是我的骄傲。」

图片
 
可沙琳再也看不到了。
 
 
假如天堂有医护
 
如果天堂有医护,他们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出场,又以怎样的方式被铭记,也许他们更愿意默默无闻地工作,治病,不愿被打扰,不愿被铭记。
 
2020年4月4日,上午10时,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离不开中国医务人员,其中一部分离开了我们。
 
TA们身处不同岗位,有的因身处一线,感染新冠肺炎殉职;有的因连日工作,抗疫过劳殉职;有的因抗疫期间意外殉职……
 
唐凡,福建泉州万祥医院医学影像科医生,21岁,入职不到一年,因羡慕能在防疫一线工作的发小,自己在作为医学观察点的泉州欣佳酒店值班,不幸酒店坍塌,离开了我们。
 
他可能是殉职医务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
 
还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彭银华,本打算正月初八举办婚礼,婚礼请柬已经放到了办公室抽屉里还没来得及发出去。
 
疫情来袭后,他和妻子达成共识,推迟了婚礼。但 2 月 20 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彭医生因病情恶化而离世。婚礼永远的推迟了。
 
就在前段时间,年仅30岁的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李鸿雁医生,倒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不幸因公殉职。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只发生在医务人员身上,还有很多的普通人......
 
截至2021年,12月6日20:39分,国内因感染新冠**死亡人数:5697人。
 
图片
 
 
相信,这些离开我们的眼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急救中心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在天堂依旧会拼尽全力把他们治好,赶走病魔。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
 
正是像他们一样,中国有千千万万勇敢奋斗在抗疫一线的中国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疾控人员,每一位「不给国家添乱」的中国公民,让中国为世界留下抗疫宝贵经验。
 
2021年12月2日,世界顶级综合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悄然上线一份给全球抗疫工作者的「礼物」——由中外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以10篇分析性文章加1篇编辑评论的形式联合发布,最终命名为《China’s response to covid-19》(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特刊。
 
图片
 
据悉,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世界顶尖期刊首次以「特刊」的形式,集结中外学者,科学、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
 
《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表示,「尽管中国的人口占全世界的19%,但是截至目前,中国的新冠**感染人数仅占全球的0.05%。」
 
The BMJ执行主编Kamran Abbasi博士说道。「我们希望,这次的特刊能够反映中国抗疫的『一手』经验,能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指引。」
 
世界可以从中国对covid-19的反应中学到什么?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The BMJ高级临床研究编辑兼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作为「特刊」的牵头专家,从多个议题中,讨论筛选出11个较成熟、有一定证据支持的议题,并针对这11个议题邀请了相应专家执笔撰写报告。
 
最终经过严格的杂志评审,选取了10篇文章进入此次的特刊。
 
图片
图片
 文章截图


议题中包括,比如在论述「公共卫生工具在新兴传染病中的重要性」时,唐金陵教授和李立明教授认为,「尽管有疫苗和新药的诱惑,但既定的公共卫生措施仍将是我们控制 covid-19 和未来流行病的最佳工具。」
 
就中国防控经验中,14天隔离策略的有效性等措施进行论证。


正是每位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在面对变异的新冠**,我们才可以更从容。
 
我们的底气,是千万医疗工作者勇气的积淀,正如沙琳的最后一条朋友圈配文:「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凯旋」,战胜**,离不开他们,更离不开所有人。
 


来源|健康界
撰文|四喜


参考资料:

[1] 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他最后一条朋友圈是「凯旋」 大连发布微信公众号

[2] 请记住这 61 位殉职的医务人员  丁香医生

[3] 《China’s response to covid-19》The BMJ

[4] The BMJ出中国特刊,和全球分享抗疫经验  医学界


医药之梯

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2009347号-3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46号 人才服务许可证:33010100057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Olink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反馈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