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年营收超200亿之后,“全球最大医院”通报了多人学术不端行为再次引发关注。
9月19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公布了两份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通报,涉及40余名医生,其中数十名医生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第一份通报来自郑州大学转发的《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400余篇论文”中涉嫌造假复核处理结果并公开通报的通知》,指称该院多位医生存在伪造论文、署名不规范、第三方机构提供实验图片和实验数据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如下(在这里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几例分享,感兴趣的可自行查阅原文):主要负责人吕鹏威、邢钰、王晓娟被取消副主任医师职称,同时全院通报批评,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库;取消五年评优评先资格;取消五年内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被取消副主任职称后,关于职称晋升方面,吕鹏威、邢钰/王晓娟分别被延迟了5年和3年。此外,邢钰邢钰已经获批的省级项目被撤回,而王晓娟的博士学位被撤销,报销的版费和已发放的科研奖励也被追回。主要责任人钱诚,苗超峰被取消副主任医师职称,同时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库,进行科研诚信诫勉谈话,全院通报批评;分别取消3-5年内,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取消现有职称后,关于职称晋升,钱诚和苗超峰两人分别被延迟2年和3年。外次,苗超峰还被撤销了博士学位。第二份通报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转发的文件,指称该院多位医生涉嫌学术不端、涉嫌论文造假。处理如下(在这里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几例分享,感兴趣的可自行去官网查阅原文):
按照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相关规定,刘鹏飞被全院通报批评,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取消3年评优评先资格的同时,职称晋升也延迟3年,此外也规定其3年内不得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
以上提到的处理结果在两份通报中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论文造假、买卖数据,署名排序等问题。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处理结果,其余被查实有学术不端的相关责任人也没能幸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而这并非郑大一附院首次自揭“家丑”,仅今年以来,该院就多次在自家官网上“揭伤”。据披露,前不久,该院骨科李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就因涉及违反科研诚信被撤稿,经调查,该论文存在多处图片错误的失信行为。最终,李某也受到了诫勉谈话、全院通报批评的处罚。继今年4月郑大一附院通报一人因论文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及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撤销副主任医师职称后,6月24日该院又通报了一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涉事者共8人,涉及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署名不规范、学术不严谨等学术不端行为。最终,除了诫勉谈话、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库、全院通报批评外,相关人员还受到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资格5年,撤销其副主任医师职称,降为主治医师使用,撤销其博士学位,取消申请学位资格等不同程度处罚。实际上,不论哪种处罚,作为医学科研人员,一旦扣上学术不端的帽子,都将成为整个职业生涯中无法抹去的灰色印记,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皆瞬间化为梦幻泡影。教训不可谓不惨痛。但即便是知道后果,大家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故犯了,就期盼着法不责众,查出来不会被严惩,单位也会保护,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年,论文是医生职称晋升的必须条件饱受诟病,各级医院都将论文列为医生考核的硬性指标,但却忽视了医生的现实状况。首先,长期在一线的医生,早就出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写病历,坐诊,手术,还要处理一些杂七杂八的突发情况,一整天下来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还要挤出时间来搞科研写论文,早就不堪重负。再者,不同医院的实力差距也很大,顶级医院大三甲,有做科研,搞研究的实力,但基层医院,资金有限,病源有限,怎么去科研呢?写论文也只是为了写论文罢了,写出来的东西可参考的价值并不大。可为了职称晋升,为了不让自己的前途就此终结,还是得想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于是学术不端行为自然而然就诞生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提到首先要除“唯论文”,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重点评价他的临床工作数量、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当然,破除“唯论文”不是不鼓励临床大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些临床研究,要重点评价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能为了论文而论文,而是要引导医务人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患者病床旁。因为作为一名医生,我们的科研能力再强,论文写得再漂亮,也不能忘记了这个职业的第一使命是治病救人。整理自 | 看医界、爱爱医
声明:“医药之梯”公众号本篇文章整理自其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