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之梯,一个专业的医药人才招聘网站!
, 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聚焦 > 正文

全球双抗药物低潮期,中国突破了

时间:2022/06/30来源:医药之梯阅读:431

康方生物成立于2012年,早年从事技术开发与转让业务,在免疫抗体开发上有丰富的技术积累,成绩斐然。


国内乐普生物已经报产的PD1单抗、科伦博泰已经报产的PDL1单抗、国外默沙东公司(MRK.N)在全球推进到3期的CTLA4单抗,最初都是康方生物开发的,


2015年,康方生物完成过亿元的A轮融资后,开始推进自主开发,过初期公司的布局风格仍然偏保守,最初是自免和肿瘤双领域,fast follow和原创双驱动,风险相对分散但重点也不突出。


2019年-2020年,康方生物全球首创的PD1/CTLA4双抗显示出优异的初期数据,自此之后,公司淡出biosimilar研发,放慢自免进度,将内部资源向双抗项目高度集中。


2022年6月29日,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信息显示,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研发代号:AK104)已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R/M CC)。

AK104创造了多个第一,这既是首个国产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也是全球首个基于PD-1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


一、PD1双抗的临床价值


2010年前后,以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快速崛起,有效率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持久性可观,而且广谱性非常突出,让大量癌种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升,部分“超级幸存者”更是实现类治愈的效果,是过去几十年肿瘤领域最为重要的革命性进展。

2017-2018年前后,肿瘤免疫疗法逐渐进入到各种双重机制联用的“2.0时代”,最经典的是“PD1+CTLA4”、“PD1+化疗”、“PD1+抗血管生成”,这些双重机制联用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有效率,但也带来毒性叠加问题,难以承受继续叠加新的联用。


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相比两个单抗的联用,可以实现“减毒增效”的效果。双抗可以同时靶向在肿瘤组织的两个不同靶点,可以彼此富集来强化靶向性。原则上说,双抗,有机会将肿瘤免疫治疗带入到三重机制、四重机制联用的“3.0时代”。


二、康方生物AK104双抗的效果


那个人,双抗的组合形式,只是提供了机理上的潜在可能性,最终还是需要在临床实践上得到数据证据的支撑。


此次康方生物AK104双抗的获批,是基于一项在中国开展的2期关键性临床研究结果。该试验入组患者为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

数据显示,在100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经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IRRC)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0%,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12.0%,6个月和12个月持续反应时间(DOR)率分别为77.6%和5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75个月,中位生存期(mOS)为17.51个月。


尤其值得一提得失,在PD-L1阳性(CPS≥1)患者中,ORR为43.8%。


33%的整体ORR数据,看上去并不高,但是针对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这个适应症已经殊为不易。


复发或转移宫颈癌是比较难治的癌种,可选治疗方案有限。传统化疗的ORR仅约6%,mOS(中位生存期)也只有8个多月。


帕博利珠(K药)在2018年获FDA批准,长期随访的ORR也只有14.3%、优于传统化疗,其它几款PD1/PDL1单抗长期随访ORR数据也都是15%-16%左右。


此前也有针对复发或转移宫颈癌的“PD1单抗+CTLA4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研究数据显示,联用后ORR提升到了23%-26%,但是两种单抗联用后叠加的副作用上升也很明显。


因此,AK104双抗针对复发或转移宫颈癌达到33%的ORR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并且不良反应率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是非常明确的临床价值提升。

该产品2021年9月国内报产获受理,并被CDE授予突破性认定,7个月后即获批上市,很大程度也是因为确定性的临床获益数据。

如果说只有宫颈癌单个适应症的优效潜力,还可能是癌种差异。那么该产品在胃癌一线治疗中,再次在ORR、PFS、OS上展现全面优势,则是对PD1/CTLA4双抗广谱优势的更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胃癌是中国特色的高发大癌,也是比较难治的癌种,过去十几年胃癌新疗法的挑战大多以失败告终。


AK104双抗也做了与化疗联用一线治疗胃癌的临床,实现68%的ORR、9.2月的PFS、17.1月的OS。


相当于在一线化疗联用中,用双抗去替代PD1单抗,可以进一步拉高10个百分点的ORR、1-2个月的PFS、和2-3个月的OS。最重要的是,PD1/CTLA4双抗+化疗相比PD1单抗+化疗,并不显著增加额外的安全性代价(>=3级TRAE是62.5% VS 60%)。


如果说PD1单抗在胃癌一线治疗中,通过显著牺牲安全性,来提升2-3个月的中位生存期是有临床价值的;那么用双抗去替代PD1单抗,不牺牲安全性但是能继续拉升2-3个月的中位生存期,显然这里的临床价值提升更为凸显。


AK104双抗极好地诠释了双抗药物的“1+1>2”的效果,也证明PD1双抗应该被看成PD1单抗的替代品或升级品,而非现在市场所认为的PD1单抗的类似物。


三、国内定价几何?


考虑到PD1/CTLA4双抗,在临床价值上大体等同“PD1单抗+CTLA4单抗联用”的减毒增效版,假设医保局对PD1单抗的预期底线是3-4万/年,预计该产品入保价有机会获得7-8万/年或更高些的定价。


在这样的定价体系下,回报预期是相对可观的。


考虑到该产品在宫颈癌、胃癌上已经展现了相比PD1单抗的明显优势,在鼻咽癌、肾癌等癌种的小样本数据中也展现了明显好于PD1单抗的迹象,预计国内峰值有机会做到50亿+量级。


康方生物另一款全球首创的PD1/VEGF双抗,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巢癌等适应症的小样本数据中,也都展现了显著好于PD1单抗的优势,有望成为另一款重磅药物。


三、全球双特异抗体的发展低潮


虽然PD1双抗看上去相比PD1单抗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海外近年很少听到PD1双抗的进展报道。


2017-2018年前后,海外对PD1双抗也爆发过不小的热情。以PD1/CTLA4双抗为例,虽然全球首个进临床的是康方生物的AK104,但阿斯利康的MEDI5752、Xencor的XmAb20717、Macrogenics的MGD019也都在2018年进入临床阶段。

阿斯利康和礼来分别发表过PD1/CTLA4双抗、PD1/PDL1双抗的作用机理研究和详细的临床前数据,证明PD1双抗在机制上的合理性和潜在优势。


不过,海外的这些早期探索,整体上的临床价值改善并不算突出,与PD1单抗未能拉出显著的代际差,在PD1单抗与其它机制的联用开发高歌猛进的背景下,逐渐被冷落。


因此,海外第一批PD1/CTLA4双抗差强人意的初期数据,可能是跨国大药企对该领域缺乏热情、近年该行业竞争也未急剧增加的关键所在。


对投资人来说,看到这么多同类产品性能一般,很难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来建立赛道信仰,最终还是要靠性能优势突出的爆款产品来建立信任。


对于这点,ADC领域可能是个值得参考的先例。ADC的概念很早就已建立,但早年的探索性产品普遍性能不佳,市场热情也一度出现过明显的降温;直到近年工艺设计不断完善、开始出现性能优势突出的爆款产品,ADC赛道才重新获得广泛的认可与关注。


不排除PD1双抗也需要更多的数据积累和更久的时间积累,才能获得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但这并非都是坏事,海外竞品初期数据不佳,反过来也说明该领域在工艺和细节上的高门槛,优势产品一旦奠定地位,会更难被轻易复制、模仿和超越。


声明:“医药之梯”公众号本篇文章转载自其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衷心感谢!


医药之梯

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医药之梯微信二维码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2009347号-3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46号 人才服务许可证:33010100057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Olink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反馈
建议